1869年,Jakob Ammann在他兄长Andreas位于瑞士马迪斯维尔市的家中开始了他的研磨生意。无论世界经济繁荣还是衰退,欧洲大陆遭遇兵燹还是处于太平盛世,Jakob以及他的家族后人都用心经营着,终于造就了今天的安迈集团。

无论经历了成功还是挫折,家族的重要性都始终如一。从马迪斯维尔开始,到现在生意已经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安迈一直都是个瑞士家族企业。

创始人Jakob的几个关键理念,一直延用至今:保持家族企业的性质;最高领导的位置在家庭成员间代代传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视野。

1878年,Jakob面临着众多艰难的决定,是否离开生意初创时的安乐地,是最难抉择的一个。最后,他决定改行,在马迪斯维尔建立水车机械工厂。在那一年,Jakob也开始了家族事业传承——他把胞弟Ulrich带进公司,作为第一个学徒。

Ulrich不久就前往德国接受培训。在德国霍尔茨明登获得技工资格后,他回到哥哥身边帮忙,并且于1886年正式接管工厂。这是安迈集团的第一次家族传承。

1896年,为了更加靠近中央铁路,Ulrich决定将公司搬到朗根塔尔。从那时起,安迈便一直留在Ulrich所选之地。

Ulrich掌管公司之后,将业务领域从研磨生意转为道路建设。这个转变,帮助安迈在1908年获得了碎石机的专利(尤其是沥青搅拌站),又在1911年开发了第一款引擎动力压路机。

同样在1911年,Ulrich的儿子Arthur加入了家族生意。Arthur在日内瓦、慕尼黑和美国都受过教育和培训,并且获得了学位。

回到父亲身边学习经营生意的Arthur,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得不和其父一起到部队服役。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920年,公司正式步入正轨。从此,AMMANN正式被定位为“家族企业”。

Arthur在1924年接管了公司。在他的任期内,瑞士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发展,充满了机会,相当多的产品在东部地区销售,甚至出口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

Arthur发现,在法国成立办公室会大大提高效率,于是在1930年,他把这个设想变为现实。很快,危机肆虐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公司面临很大挑战。但是安迈幸存下来了。战争结束后,基础设施急剧膨胀的建设需求驱动公司发展壮大。安迈研发了新的机械,并且前景光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Ulrich Ammann成为董事会成员,负责产品研发和组织。

战后动荡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公司业务蒸蒸日上,Arthur却因心脏病发作不幸下世。现在已经有了12年公司管理经验的Ulrich,在极度悲伤中正式接管了父亲的事业。

1972年,尽管面临了全球经济和当地经济下滑、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等重重困难,安迈公司还是平稳如昔。同年,建立安迈控投公司,并且设置了一个董事会来保证企业代代相传的连续性以及不断追求合适的商业机会。

与此同时,Ammann家族的新一代也成长起来了。他们带着从跨国企业获得的宝贵经验回归安迈。Ulrich的儿子Andreas Ulrich Ammann在1972年加入了公司。Ulrich的女婿Johann Niklaus Schneider在1981年进入董事会。两人都曾经在安迈的子公司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又一次领导人的交替发生在1988年,Johann Niklaus接替了他的岳父,成为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

Johann Niklaus把集团的重点放在国际扩张上,包括1995年收购位于德国麦琴根的Rammax公司,和2005年收购位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新城的Stavostroj公司。同时,也开展了中国业务,包括2005年在上海建立工厂。此外,还有很多国际经销商和分销商也签约于这一时期。

Johann Niklaus在朗根塔尔继续拓展事业,沥青技术研究中心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Johann Niklaus的儿子Hans-Christian Schneider在2009年作为集团的管理助理加入了公司。Hans-Christian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工程学位之后,又在新加坡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法国枫丹白露修得了MBA学位。

2010年,当选为瑞士联邦委员会成员的Johann Niklaus辞去了安迈领导人的职务。前分支机构的主管Ulrich Meyer暂时接管过渡时期的安迈集团,继续推行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2012年1月,Hans-Christian成为安迈集团的代理CEO;次年1月,转为正式CEO。他继任后功绩卓著,使安迈集团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任职CEO的头两年里,他领导安迈集团进行了3次重大的兼并与收购——在巴西的格拉瓦塔伊建立新工厂;在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与阿波罗建立合资企业;收购德国埃特林根的Elba公司。

这些使安迈集团受益的决策,彰显一位家族领导人要抓住机会、保证公司持续成功的决心。